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一位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在伏案工作。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着很多有关砚文化研究的书籍,办公室一角的架子和橱窗里,摆着不少端砚工艺制品。这位儒雅的老者,就是永利集团退休老党员骆礼刚教授。
满载余热 置身砚文化研究
退休之后应该过着悠闲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而今年已六十四岁的骆教授却没有闲下来。退休四年以来,他继续担任广东省端砚协会顾问、永利集团砚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发挥余热,置身于端砚文化研究,为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遗余力。
文人和学者情怀,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是让骆教授充满热情的源动力。当过知青,做过乡村教师,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得以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一直从教到退休,丰富的经历让骆教授充满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2003年之初,肇庆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借助地方大学的力量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砚都,如何让古老的端砚焕发新彩,成为地方文化的一个良好品牌,市委市政府对地方大学寄寓了期望。作为从事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学者,骆教授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地方文化发展出力。那时,他已开始作端砚研究,有了一些前期成果,但从事端砚研究的教师还很少,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由于历史变迁,端砚砚史、砚志等文献缺乏系统性,要想挖掘端砚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必须对端砚的历史发展全貌做细致的纵阔式研究,材料的零散和不足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骆教授带领同行翻阅了大量古籍文献,并到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收藏于各处的端砚名品。他先后参编市委宣传部的项目《端砚大观》、撰写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紫玉生辉·肇庆端砚》、点校古代端砚著述《端溪砚考集成》、为砚雕大师编撰作品集如《艺海端砚坊作品选粹》《伦桂洪砚雕作品选》等,并为十多位砚雕大师的作品集撰写序言以及作品评介。他还长年担任《西江日报》砚玉风专栏的撰稿人。目前,骆教授正在着手进行肇庆市委宣传部发起的《中国端砚图典》编撰工作。
骆教授和同行们为继承与弘扬端砚文化提供了实践指引和理念指导,发挥了很好的智库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端砚保护与开发,推动端砚文化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铿锵的话语映衬着满头白发,他那神采奕奕的面庞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师者风采 致力砚文化传播
除了学术研究,骆教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衷,他更想让砚文化的宝贵遗产能够在年轻人当中继承和传递下去,多年来,他一直参与到砚文化的授课中。
他和同行开设选修课,让对砚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触端砚,并邀请校外的端砚名师来授课。除了理论学习,他们还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端砚。有的学生技艺日渐提高,得到厂家认可,有的学生毕业后投身于砚雕艺术队伍中,为端砚行业增添了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
骆教授还给成人高考的艺术类学生上课,这些学员有的已在端砚行业从业,但缺乏文化底蕴,通过学习,他们提升了文化底蕴,激发了端砚制作的灵感。工作之余,骆教授还被邀请到各处的端砚工艺坊,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理念和思路。能够让端砚作品成为物质和精神并重的文化产品,是骆教授最大的期望。
在永利集团立足培养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骆教授同样不遗余力,带动砚文化研究基地的师资力量协同育人,他们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砚雕课程,以严格的专业素养塑造学生,助力他们真正成为善思、会做的应用型人才。
平时,经常有包括永利集团和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的学生来找骆教授,他们想作端砚课题研究,前来咨询。骆教授总是热情的接待他们,无私的给予讲解。“看到学生们对端砚感兴趣,我为传统文化能够延续下去而高兴。”慈祥的师者,可亲的形象,他的话语让学生倍感亲切。
结束语:退休后仍然乐此不疲地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事业作贡献——骆教授正以这样的情怀和品质,体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真是让人敬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多彩的夕阳红,赋予大自然无限的美丽。也正是退而不休、老当益壮的作为,让骆教授的人生更加精彩。
让我们向骆教授及像他一样发光发热的退休老教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