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am永利集团官网
西江日报 | 打通产学研“三链”,实现创新应用“两不误”
分享到

  今年以来,肇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2023年“科创行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取得一系列亮眼成绩的同时,肇庆的科技创新与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还有不少的距离。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肇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肇庆高新区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广东圆梦园孵化城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jpg

肇庆高新区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广东圆梦园孵化城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直面科创差距,决心奋起直追


  近年来,肇庆始终抓住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坚持“培育一批、孵化一批、引进一批”,高企培育进步显著,2022年市科技局被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优秀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2018年的413家增至2022年的1382家,年均增长率达35.25%,增长2.3倍。在发明专利方面,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8年的1260件增至2022年的2964件,年均增长率达23.84%。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0.196亿元增至2022年的5.8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4%,增长了29倍。

  量的提升固然喜人,但不得不承认,从全省角度看,肇庆市与珠三角核心区其他城市相比,全社会研发投入偏少、创新主体数量不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较弱、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珠三角核心区“虹吸”效应影响下,肇庆在财力物力、招才引智、引入创新资源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差距有加大的可能性。”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分析。

  差距有多大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2016年湾区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超2000亿元,广州市一年研发投入远远超过东莞、中山、惠州、珠海、江门、肇庆6市之和。2020年,尽管肇庆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翻了近7倍,却仍然不如排第八的江门的一半,更是隔壁佛山的十分之一不到。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肇庆是唯一没有进入前百的珠三角核心区城市。

  只从R&D经费一项看,肇庆的工业企业创新基础薄弱,部分新上规的大型工业企业对R&D贡献不明显,龙头企业的研发总部如果不设在肇庆,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研发费用。

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总装车间。.jpg

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总装车间。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从技术合同看,肇庆企业大多是技术合同购买方,由于出让方当地多数都有政策优惠,合同登记只能由其中一方登记一次,所以通常由出让方在其所在地登记,影响在肇庆技术合同登记的额度。而且,目前肇庆高校、科研机构数量总体偏少,特别是本科以上院校多为综合性学校或职业技术院校,工科专业较少,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成果不多,造成本地企业的购买选择性不多,多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购买。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从本市角度看,肇庆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创新要素上更为尖锐——肇庆市东南板块和西北板块科技创新发展差距较大,从指标上看,全市大约80%到90%的创新资源都集中在东南板块。该负责人坦言,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难题仍需破解,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以及厘清各地区的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找准发展的定位,都是下一步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肇庆对创新平台建设投入绝大部分依托企业为主体进行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增长与强市的差距较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缺乏,省实验室仅有1家西江实验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研究院更是凤毛麟角。

  “科创行动”实施以来,肇庆卯足劲补短板。例如,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树标提质方面,建立健全创新企业评价制度,出台全市“科技创新50强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的遴选和管理办法,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画像”的精准性,促进肇庆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化、高端化升级。

  推动高新园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肇庆高新区正在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储能电池两大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肇庆小鹏智能制造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广东鸿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平台优势,牵头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掌握产业话语权,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压铸产业升级发展等等。


善于引进来走出去,让“非常小器”大展宏图


  还在成长的高新产业占据了大量的创新要素,那传统制造业又如何“刷新存在感”呢?在“小五金之乡”金利镇,奥斯特、科朗、联迅、新永昌等本土老牌企业不仅能够因应客户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定制式创新——“把铰链这个门控五金件,做出300个花样”,也注重申请专利,拥有自身的核心产品,例如,新永昌把磁悬浮的技术应用到门的结构上,让门的推拉悄然无声。以一体式液压缓冲铰链起家的联迅,在家具五金行业中拥有200多项专利技术,被同行誉为“行业天花板”。

广东新永昌五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jpg

广东新永昌五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如今升级高新区的金利,正在积极推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以前专做铝型材等建材五金的企业,有的转向做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有的转向做汽配五金,帮某款汽车做音箱外壳。建材五金向汽配五金、家电五金转型,传统制造业实现技术横向利用的例子不在少数。

  但危机感仍笼罩着每一个金利五金人的心头。相比金利的另一特色产业精细化工,五金这个传统制造业,人才储备比较薄弱,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可谓没有吸引力,造成目前已经青黄不接。

  除了人的因素,金利高新区管委会科创工贸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五金毕竟是传统制造业,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而且这个行业讲究标准件,有时候产品创新还不一定好使,科技创新的空间相对没有那么大。”他表示,在科技研发的项目申请等方面,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高新产业相比,毫不占优势,企业的内生动力自然也就不强。

  难,还是要做。往东看看佛山,五金转型的困顿是有出路的。佛山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顺德五金产业占据着亚洲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获得“中国铰链产业基地”“中国滑轨产业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背后除了坚持不懈提升产品测试标准,超越欧美,还在于跑在前头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当地企业家点评,自动化设备在十多年前还有不少“表演成分”,如今则已经成为实打实的生产主力军。

  今年10月,金利高新区与佛山牵手,走出了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制造迈向智造的第一步。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主办的“数智赋能·携手同行佛肇(狮山-金利)产业转型升级暨供需对接会举行,聚焦两地产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方面的需求。

  现场,金利的企业负责人听佛山同行的分享,例如数字化转型后成本降多少,库存降低多少,生产难度降低多少。目前,已经有两家企业在参与活动后与佛山广工大研究院进行了接洽,数字化合作项目也摆上了日程。“接下来,真得多带大家出去多看多听,只要是比我们走快一两步的同行,都值得学习。”该负责人感叹。

  “我们做事情还得有政策。”该负责人说。今年,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肇庆是试点城市之一,对于接下来的财政支持,金利人尤为兴奋,甚至有企业主早早地向科创工贸局咨询相关申请事宜。今年,金利高新区推出了《肇庆金利高新区科技创新扶持实施方案》,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的创新实践。


加快打造“专业-产业-就业-事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示,肇庆应该加大对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留不住人,似乎成为了肇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最窘迫的问题之一。

  研发总部设在肇庆,而且有博士长期驻扎在总部工作的情况并不多见。天龙油墨的王乐宇博士是一例。

  2018年,从中山大学毕业的王乐宇选定了肇庆。他在和天龙油墨的主要负责人深入交流之后,被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所吸引。当然,让他安心的,还有全新装修的宿舍、友好的企业文化以及足够广阔的发挥空间。

  天龙油墨在环保油墨、包装印刷油墨等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中外合资企业、日资企业的包围之势。天龙油墨深知,想要和他们比,需要不断投入与积累,进行技术储存,但是技术储存往往难变现,这时候就需要民族企业有“科技引领,实业报国”的担当。“有了这种战略定力,意味着虽然我们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发展方向不会轻易变更,研发投入不会放松,研发人员只增不减。这是科研人员最需要的安全感”,王乐宇说。

  目前,王乐宇正在攻关一项以回收废弃塑料制备水性油墨的项目。如果实现量产,不但能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利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墨对石化原材料的依赖。王乐宇的想法,得到了企业高层、一线工艺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中小型企业要留住人,肇庆要留住人,还需要借力打力。

  2018年12月,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广东工业大学牵手304am永利集团官网。在其帮扶下,304am永利集团官网在2021年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电子信息等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21年12月,帮扶队队长刘怡军接棒开展新一轮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是帮扶队今年主要的工作抓手之一,底层逻辑是在企业建立产业学院、打造“专业-产业-就业-事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造血,人才留肇探索可复制的路径。

叶非华博士(左二)认为,走访企业,就是传播“专业-产业-就业-事业”的人才培养理念。      .jpg

叶非华博士(左二)认为,走访企业,就是传播“专业-产业-就业-事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304am永利集团官网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叶非华博士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坚定践行者。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的他,曾经长期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电子信息、化工企业工作,也曾参与某国内头部数字化厂商的5G应用研发,拥有丰富的产业经验。今年,他用上了三分之一工作法——三分之一时间在讲台上,三分之一时间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验,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往企业跑,就为了能够在学校、企业、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座桥梁。

  四会富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高品质电路板(PCB)制造。2009年建立以来,已经与不少肇庆本地知名新材料企业构筑起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今年,在帮扶队的牵头下,304am永利集团官网和富仕电子共同建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和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专业实习基地。目前正在推进的印制电路板工业智能节水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还得到了肇庆市2023年度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专项的立项支持。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用水量庞大,对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者来说,工业用水成本极高。如果拥有成熟的节水系统,富仕电子无疑拥有了绝对的成本优势。“我们除了提供技术支持,还开放学校千万元级别的检测设备,项目有任何测试都可以马上开展,弥补了企业的短板。”叶非华介绍。

  紧密合作带来的收获还有更多。今年,304am永利集团官网有10位来自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成为了富仕电子的员工。“往前数十年,咱们学院到富仕电子工作的学生只能凑一桌麻将。”叶非华打趣说。

  对于叶非华来说,走访企业,就是传播“专业产业-就业-事业”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家支招

  面对珠三角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肇庆如何在科技创新上突出包围圈?就此,调研组采访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史欣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同志。

  史欣向:科研十分依赖资金投入,不管是基础性的研发,还是中端、终端研发及科研成果的转换,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创新本就会受当地经济基础的制约。

  在本地无法提供充分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肇庆做研发就需要向外寻找资金来源或技术支持,比如同深圳、广州等地合作。而合作过程中肇庆要找准自己的错位优势,例如可以提供厂房、产业园等,这是肇庆具备的发展空间,但人才和资本不可能全都齐聚肇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肇庆的科研创新需要跳出依赖当地财政搞科创的思路,考虑引进外地资本的可行性。而肇庆哪方面能获得广州、深圳等地人才和资本的垂青?最大的吸引力是存在某一行业的龙头企业。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肇庆的一张新名片,这就是信息优势。对比GDP水平相当的珠三角其他城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肇庆有鲜明的产业布局,找准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目标,靠这一点可以对人才和资本形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应。

  除了依靠龙头企业的吸引力,肇庆还可以探索和广州、深圳、佛山等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合作机制,打通与其他城市具有实力的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科技部有关负责同志:肇庆面临的问题是不少缺乏创新资源的城市存在的普遍难题。争取一些高校资源的支持很有必要。在与高校对接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寻找最契合的合作高校。以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可以考虑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车辆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将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一定能够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不断推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布局了诸多国家级实验室。这对于一个地区的科创工作来讲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肇庆也应与这样的平台多交流。




丨记者手记

  立足产学研,科技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项系统、长期性的工作。采访中,无论是政府部门科技工作者还是高校科技专家学者、企业从业人员,都不约而同有相似观点:肇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产学研、深化产学研合作、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是必由之路。

  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打破组织、领域、地域界限,构建横向覆盖多学科领域、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融合创新,肇庆不能再等。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地方发展、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讲台上、实验室里的人们更多地主动走进企业了解需求,挖掘提炼科学技术问题。同时,企业家也必须转变心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话语权。

  记者认为,在打通产学研“任督二脉”的同时,政府“搭台”作用亦不可忽视。很多时候,一端是企业亟须的技术支撑,另一端是专家待转化的创新成果。此时政府“搭台”,可实现两者“双向奔赴”,畅通“政产学研”交流渠道。政府“搭台”,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土壤。

  当产学研深度合作,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高质量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期可望。




粤ICP备 © 304am永利(澳门)集团官网-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