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由此可见创新之重要性。近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选拔赛顺利举行,来自全校基层教学组织的14名教师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外国语学院的罗文萍、文学院的张志帆及经济管理学院的田苗等三名老师脱颖而出,荣获此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因材施教和终身学习
“师者仁爱”,罗文萍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因材施教,是不断创新。“作为语言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做一个好的学习者,才能教授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语言。”任教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方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罗文萍。经过不断的尝试,罗文萍最终领悟到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具体学情调整合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她将“因材施教”和“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验证二语习得理论、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在教学上,罗文萍始终秉持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的信念,培育学生想学、爱学、能学好的信心。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革命、技术革命对于语言老师也是极大的挑战。“师者先行”,抱着这样的想法,罗文萍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精品视频课,参加全国微课比赛等等,希望能身体力行地鼓舞、启发到她的学生。在领导班子重视教学改革,关心线上教学的背景下,罗文萍所在的《高级英语》课程团队、师范技能大赛团队、外研社杯大赛团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高级英语》视频精品课、省质量工程《高级英语》微课群、混合式教学建设持续推进,罗文萍更是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高级英语》的教研文章。
罗文萍注重因材施教,信奉终身学习,崇尚团队精神。对于此次获奖,她表示:“这次的荣誉是《高级英语》课程团队的集体成果,是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的观念、自然的思政教育等为课程加了分。”未来,罗文萍也会在完成好各项教研和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做些更加有深度的二语习得科学研究,将成功的个案研究普适化,为促进外语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新课堂和持续改进
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挑战,是如何突破灌输色彩浓厚的传统讲授法,而张志帆也正在不断尝试突破,创新课堂。
“教育的理念是多元化的,但始终都要以学生为根本,服务于学生。”在张志帆看来,课堂上永恒的课题即是学生。创新的本质,即是回归教育的初衷。为此,张志帆深入学习张辉诚“学思达”教学方法,融合张学新倡导的“对分课堂”,脱离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在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中探索出一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师生教学相长的道路。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在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张志帆表示,他正在尝试朝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发,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通过线上影片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使得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课堂内的宝贵时间,主动学习,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张志帆的教学生涯中,“回望过去,不断改进”也是他教学创新的灵感源泉,“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使我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提及未来的规划,张志帆表示他将继续深入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一次次创新中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创新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行。
案例教学和学以致用
“教育宗旨在于点燃”,在田苗看来,要想策略、想思路,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面对日益年轻化的课堂,如何做到突破传统课堂,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双向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田苗面临的重大挑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田苗亲自参与专业课的实践,在实战中摸索和积累经验,提炼理论和案例分析,反哺课堂,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建立与学生的紧密联系机制,田苗在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上结合其专业课程,给予建议和指导。在教学模式上,她别出心裁,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实战,紧跟行业热点和动态。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田苗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此外,田苗还重点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项目驱动,充实课堂知识含量,真正实现了师生联系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与科研结合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苗的不懈努力终迎来丰收。在田苗的带领下,基于课程成立的创业团队面向欧美市场形成的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战成绩斐然,年销售额千万以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成效显著,连年斩获佳绩,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激发了专业建设的内生活力;教学创新实践与教学项目研究齐头并进,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未来,田苗将继续深耕教学和科研,努力打造有思想、有品质的、高效的大学课堂。
创新教学理念,服务育人事业,是全体教师都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学校长期坚守的使命。北岭山高,西江水长,教书育人的火种将在此不断燃烧。